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谢娟
很荣幸有个机会和大家聊聊我的大学时光,分享一些人生的片段与感悟。不同的时代提供的机遇与路径自然不同,每个人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为不同的问题而纠结,故而人生的不可捉摸之处正在于此,没有什么模板可以复制,没有什么路线图可以让我们按图索骥,也没有什么直达列车可以载我们通向那个心心念念的远方。人总是在摔打中学会行走,再多的心灵鸡汤和励志故事,也无法让人的骨骼与精神强健到百毒不侵。虽则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人生模板可以套用,为选择而困惑的纠结乃是人生常态,然而,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人生际遇,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看清人生的本相。所以,在此献丑了,一篇小文与大家交流一下。
我的大学分为三个阶段,本科,硕士和博士。先说本科,曲阜师范大学外语系(以下简称曲师)。曲师是个隐士般的学校,校园很大,绿化很好,远离尘嚣,学校西边是绿油油(不同季节不同色彩,我印象最深的是绿色)的庄稼地,东边是饮食一条街,再往东走,就是著名的三孔了。我在本科算个后进分子,除了专业课成绩还可以,其他公共课都一般般,那时似乎没有什么绩点一说,也没有各类奖学金的诱惑让人为了成绩而奋斗(我印象中没有,又或许是有的?只是我没拿到过而已)。日子很单纯,课业也不重,也就是看看专业书,看看武侠小说,周末去校内录像厅3块钱看3场电影,属于胸无大志型,对比今天的你们,觉得很惭愧。
时代不同,学校的平台不同,人生的际遇也会截然不同,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当前的平台,尽量不要虚掷光阴。曲师曾被称之为考研的摇篮,考研几乎是每个毕业生的必经程序,有的比较有开拓精神,考研时跨了专业,加上英语的功底,在其他学科做的风生水起;我属于执迷不悟型,懒得换专业,硕士阶段读了国际关系学院(以下简称国关)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中央党校旁边那个像微缩模型一样的袖珍学校。两年的硕士学习,写毕业论文时还赶上了非典。学生宿舍原本和老师住宅区在一起,非典一来,就把没有回家避难的学生搬到了教学区的大教室里面,大大的教室里面三四张床,几张书桌,除了看书写论文,就是放着音乐跳跳舞,陈慧琳,萧亚轩,周杰伦的曲子听得最多,爱好运动的在走廊里打打乒乓球,当时强调体育锻炼增进抵抗力嘛。学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国关当时请了北大英语系的三位老师给我们上课,周小仪老师教西方文论,刘建华老师和马文谦老师教美国文学。如果没有周小仪老师西方文论课的精彩讲解,和学期论文给我的那个“优”带来的谜一般的自信,或许也没有后来我和北大的缘分。说到这里,必须插一句,我觉得老师最重要的两个教学任务是——课要精彩,此外,传输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鼓励与希望。如2015年获得全美优秀教师奖的莎娜·皮普斯女士所言“教师应是希望的兜售者(the one who sells hopes)”。所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习过程中少不了情感的参与,能否从中汲取到乐趣往往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乐学者方能更好地做到知识更有效的内化和创造性的运用,因为乐学者会主动探寻所研究的对象的规律性,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记忆零散的知识片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年轻跃动的生命在我看来都是他们擅长的领域的千里马,所以我不会单纯以英语成绩的高低去看重或看轻一个人。但是,我会看重他们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悟性亦有不同,我要做的是,帮助大家更有效地去接触这门语言,对的路径,加上大家的努力,能让英语对自己的学业与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助产士(midwife)就是这样一个协助者的形象,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使命。这也是现今教学法中强调的teacher as?facilitator, 说到底,与助产士一样,仁心仁术一个都不能少,即专业技能与成人之美的意愿。在说博士阶段之前,说一下2003年硕士毕业到2011年考取北京大学英文系英美文学方向博士生之间的心路历程。硕士毕业时想的是找工作,先占个位子,然后再考博士,结果一晃就是8年。工作后人的学习状态比较散漫,走走停停,以致走了8年才走到当时的心愿之地。所以人生道路的选择如果少些功利心,多听听自己的真实意愿,或许会少走弯路,从而早一天实现你的梦想。再者如果环境比较宽松,个人的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挥霍的这8年青春就是很好的例证。说到北大,北大英文系的老师风格各异,总体来说,都是学术型的,传统且自由,谦虚且自信,理想且务实,风气是踏踏实实看书,论文实实在在,没有花架子。加上很多老师的个人魅力,营造出的氛围给人一种安全感与亲切感。
看着自己荒废的时间,难免自责,难怪尼采说人是后视型的动物。有时会想,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会选择活得更加热烈,有趣,积极,这也是我身边诸多年轻朋友给我的印象:热烈,有趣,积极。如英国诗人丁尼生笔下的尤利西斯,对知识与鲜活的生命体验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心,像追逐着天边行将坠落的星辰。人生就像这颗天边行将坠落的星辰,时间的灰烬,命运的无常,凡人所及,就是在这灰烬与无常中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最能焕发生命力的生存方式。
说到生存方式,我想说的是年轻人还是不要过度被物质化的需求所绑架,虽然精神追求不是空中楼阁,也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但是如果精神生活纯然被物质方面的考量所压迫,所奴役,所殖民,这样的生活必然会充满内心的不安与遗憾。现代社会聚焦在效率与效果上的焦灼目光,助长了人心的浮躁与不安。不仅我们的生活被数据化,工作看绩效,成效看数字,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估也随之数据化,年薪,专业头衔,都是显性指标。这样做的结果是,借用英国19世纪末创作型批评家瓦特·佩特的话,“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或高或低的目标,路上的行人面色凝重,行色匆匆,丝毫不在意走路的姿势是否美观,他们迫切想要结出期待中的果子,却在追逐中无意识地将自己变成了荆棘。这些怀抱着明确目标的追逐者,对于具象的目标的过分执着,反而使得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性情秉性变得稀薄而贫瘠起来。”
现代人所渴求的所谓的“诗意与远方”并不是望梅止渴的幻象,而是生活中可以企及的真实状态,是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和谐共处的状态。只要你能留神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定中为自己的灵魂需求和智性追求开辟出老挝赌场_老挝磨丁赌场-中国竞彩网官网推荐: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可能性,就有希望找到能激发你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最佳生存方式。五柳先生有言,“心远地自偏”,西人笛卡尔亦云,“我思故我在”,思想与精神的支配力毋庸置疑。网上有门名为positive psychology的公开课,通常被译为《幸福课》,讲的正是如何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梳理与改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家不妨听听,很有裨益,会为我们解答人生中的一些困惑与疑难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如《小王子》所言,真正重要的东西都是肉眼所看不到的。信念与灵魂便是如此。所谓个体的自由,不独是法律所赋予之自由,更是自己所培育的灵魂之自由。只有自由的灵魂才能生成丰盈的想象力,才能激发创造力,我说的不止是文化产品的创造,也包括科学。不要让繁重的课业和各种繁杂的课外活动挤压了你心灵的绿洲,也不要让繁冗的日常消磨掉最初的梦想。
最后,人生重要的不止是结果,更是过程。因为结果实则是最无趣之物,达到时的瞬间欣喜过后,你会发现,它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生总是在路上,所以忽略了沿途的人与事,也就忽略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