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团宣通讯社 董浩然
刘奕君通过“春蕾女童”公益计划在青岛市的某个小镇见到小萌和小雪,她眼前的两个“小妹”正如小春花蕾般柔弱而又勃勃生机,相逢四年、扶助四年,三人早已如亲人般熟悉亲切,两姐妹也因为知心姐姐而渐渐打开了面向小镇之外广阔天地的一扇窗。
简介:刘奕君,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1604班学生,首批以本科一年级身份入选校辩论队的队员,2017年代表学校参加第八届亚太国际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自高中一年级开始,与同学共同组织策划“春蕾女童”公益计划,并在该项目中持续资助两名女童,与被资助者保持着友好亲密的联系。
“春蕾女童”的建立
“春蕾女童”,是刘奕君从策划到实践全程参与的第一个公益项目。
四年前,她还在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读高一。团支书小伙伴提议要帮助那些家境贫寒但努力进取的女孩们,刘奕君听了小伙伴的想法后,欣然便答应了共同组织策划的邀请。
开始筹备策划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寻找“结对”对象。经过重重讨论,刘奕君和团支书决定与青岛市妇女联合会联系,妇联的叔叔阿姨们在电话中仔细倾听来意之后,便建议同学们参与到“春蕾女童”计划中来,随后便将青岛市下属某乡镇小学中需要扶助的孩子的名单发给刘奕君。
因为高中课业繁忙,所以整个活动一开始只是面向刘奕君所在班级的四十多名同学,每个同学和那所小学的女孩子们进行“结对子”,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各自单线联系帮扶对象,分别决定为“小朋友们”提供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帮助。
“这种模式的确能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实质性帮助。在这些女孩中,有许多人实际上非常聪明,往往只是缺少引导她们的人罢了。”对于怎样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公益效果扩大?刘奕君觉得自己在“春蕾女童”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埋下希望的小小种子
与刘奕君“结对”的小姑娘是一对姐妹花,姐姐小萌(化名,下同)和妹妹小雪彼时才是读小学的年纪。
她们生长在一个拮据但和睦的家庭,因为母亲常年患病在床,一家的开销重担全部压到了父亲的肩头。依靠回收废品赚取微薄薪水的刘刚一家四口,每月固定支出一笔医药费之后,日子只算勉强维系。
四年前,刘奕君和母亲来到这个小乡镇,小萌和小雪两姐妹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城里来的大姐姐”。虽然原先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她们三个人一见面便自如地聊起天来,临走时还交换了手机号码并加了微信。
就像很多家庭贫寒的女孩子一样,小萌性格中难免烙印着早慧、成熟的元素,而她们的父亲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家人富足的条件,在勉力支撑家庭的同时,便渐渐将自己的期望转移到了孩子们身上。刘奕君几次与小萌交谈都谈论到来自她们父亲的严词教诲,她察觉到:“小萌虽是一个学习很自觉的女孩子,但是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是非常迷茫的。”自己能做的不是简单的财务支持,她不禁地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小萌开眼界、学会积极主动地规划人生。
之后四年中的每一周,刘奕君都会和小萌通电话或是聊聊微信。无论是在青岛,抑或是在北京,她都会与小萌交流彼此的想法。最近在看什么电视剧,数学习题应该怎样整理,怎么培养一门对自己有益的特长,对最近社会热点有怎样的看法……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刘奕君既像个启蒙老师、又像个知心姐姐,隔着电话柔声细语地给小萌讲着。四年来自心灵的陪伴,虽然是以电话和网络的形式,但刘奕君早就在心中把小萌视作自己的亲人。
“我能够感受到她的改变,无论是学习或是生活。”谈起这四年来小萌的变化,刘奕君高兴地笑了。小萌从因为被寄托了巨大希望而有些“死读书”,变成了懂得规划以及总结反思。她正在用心地学习书法,并且真正地享受其中。不仅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也能在爱好和学习之间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为你开启另一扇窗
与传统的“纯粹捐款”或是“洗脚公益”的模式不同,刘奕君们不必给予女孩们过多的物质帮助,每年可能只是在自己的压岁钱里支出几百元。他们更为注重的,是和被资助者们之间的互动,希望能通过自己给她们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种细水长流的温情公益,更能让女孩们得到精神上的正能量。
刘奕君的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她曾被自己孩子和她同学们的行为所感动,她将这些哥哥姐姐们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学生,老挝赌场_老挝磨丁赌场-中国竞彩网官网推荐:地学生渐渐参与到“春蕾女童”项目中来。
刘奕君这样评价“春蕾女童”计划:“我们帮助的并不是这个社会最为困难的一批人,但是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通过与我们的沟通,孩子们能打开原先闭塞的生长环境的一扇窗,触碰、感知、甚至开始追寻自己小天地之外的世界。她们会明白,自己不仅仅是这个小县城里的某个普通的小女孩,而是这个奇妙世界的一部分。”
作为法大的一名辩手,走出赛场的刘奕君便褪去一身锋芒,她时常在比赛后拨通那个去往青岛的电话。仔细聆听手机里小萌、小雪的声音,她一边微笑一边点头、时而欢笑时而认真作答的模样,全然看不出刚刚拿到“最佳辩手”的气场。
“你要是有什么事,就给姐姐打电话吧,没关系的!”电话的那头,传来妹妹小雪春之花蕾般生机勃勃而清脆的一声:“谢谢姐姐。”